天母國小英文老師沈佳慧,看見孩子的需要,不為科技而科技

▲ 沈佳慧用各種新科技,融入小四英文課,讓每個孩子能按自己的能力學習。黃建賓攝

班上學生從幼兒園起學英文、經常出國旅遊、大量接觸英文影片書籍,英語程度常超越課本,天母國小英文老師沈佳慧,用最新科技激勵學習動機,並且找到因材施教的工具。

位於臺北天母精華住宅區內的天母國小,沈佳慧3年前從社子島的富安國小轉來,擔任四年級的英文老師,經歷了一場「文化震撼」。

英文程度的雙峰差異極為明顯。很多孩子從幼兒園起就學英文、經常出國旅遊、大量接觸英文影片書籍⋯⋯「四年級已有六年級、甚至國一的程度」,上課要進行差異化教學,否則「孩子很容易覺得無聊,或跟不上」。

 家長在乎學生的成績表現,很關注老師的教法。沈佳慧參與團隊推動「2班3組英語實驗教學」,把學生依能力分ABC三組(C組為不超過12人的小班),特別設計更符合孩子需求的英語學習,卻引起家長疑慮,「我孩子的人生裡沒有C」,團隊必須面對滿座的家長說明分組教學的方式和成果,並把ABC組改成大班、小班,才能繼續幫助不同程度的孩子。讓從來沒有面對過這樣場面的沈佳慧印象深刻。

擅長電子白板教學的她,用科技來面對這個問題。剛開始英文教室並沒有配備平板,她向富安「教育部資訊典範團隊」的老同事高德祥(後來成為老公)求助,兩人經常討論,高德祥並出借富安的30臺平板,讓擅用各種英文免費軟體的沈佳慧,得以設計節奏緊湊的課堂,幫助每個孩子都按照自己的程度學習。

四年級課程「Home」,課本中介紹傢俱、房間種類、介系詞和簡單句型。沈佳慧設計了6堂「我是小小設計師」,讓學生利用免費的室內設計app(Planner 5),畫出自己家的設計圖,可從2D切換到3D;再用至少60個學過的單字作文,描述這個家;接著練習用ipad錄下自己的口說介紹;最後搭配向家人蒐集到的10臺舊手機,放入紙版Google VR眼鏡(跟高德祥輪流共用),孩子體驗在「虛擬」的家中穿梭。每個孩子的作品都上傳、跟全班分享。 

▲ 小四學生用紙板Google VR眼鏡,穿透自己設計的家。黃建賓攝

臺北市國小五年級學生,有抽檢國英數基本學力檢測。擔任臺北市英語輔導團的一員,沈佳慧在閱卷時發現,孩子在英文書寫和口說兩項比較弱,因此她在課堂上刻意加強練習。四年級這班有一半是學校的各種球類校隊,喜歡運動,很多孩子因此在虛擬的家中設計了健身房、投籃框和游泳池, 他們也因此多學到課本沒教的單字。

沈佳慧也經常以適合孩子的熱門話題,當成補充教材。例如,電影《奇蹟男孩》很讓她感動,她鼓勵家長帶孩子去看電影,並且影印英文官網上小主角奧吉戴的「太空帽」,請孩子寫一篇英文短文「我們都是奇蹟男孩,我選擇⋯⋯」(善良、愛、和平等)。她重視英文閱讀,除了橋梁書,還自掏腰包買下「Kids A-Z」有聲書,讓程度更好的孩子在完成習作之後,自行用平板閱讀。

「她在應用學習軟體上看得很廣,還會追蹤Twitter,並立刻用在教學上,」高德祥很佩服沈佳慧的教與學的能力。像所有熱愛行動學習的老師一樣,她也樂於分享教學心得。

看見孩子的需要,不為科技而科技。沈佳慧用科技收服天母國小孩子的心,也善用科技激發孩子的學習動機,替每一個孩子預備好面對未來的能力。

★教育新知不漏接!立即加入教育家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