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導老師戴維仁:高關懷學生需要的不是說教,是扎實的陪伴

▲64年次的戴維仁老師,連續在兩個學校負責高關懷學生的輔導,像是大同國中的愛分享計畫已經走到第三年,累積了許多可跟他校分享的創新輔導經驗。黃建賓攝

過去公立國中的輔導老師多是兼任,大家以為輔導只是叫學生來聊天而已,而有些學校設立探索班,彷彿只是把問題學生抽離,不確定怎麼幫助他們。但17年輔導經驗的彰化縣員林市大同國中輔導老師戴維仁認為,探索班的輔導還可以做得更多⋯⋯

2010年當輔導老師戴維仁從彰化大村國中調到大同國中時,他是全校當時第一個具有輔導專業背景,且擔任專職輔導工作的老師。在那個年代,國中輔導老師、輔導主任很多是兼任,當時輔導工作不大受重視,常被誤認為「不過就是把學生叫來輔導室聊聊天」。而大同在那時,已是彰化地區學生人數數一數二的公立大校(目前是全彰化學生人數最多的公立國中)。

戴維仁從任教大村國中時,就與中輟生輔導業務結緣。彰化非常重視升學,也因為他剛好負責全彰化縣公立國中的中輟業務,深知學校的輔導體系在諸多限制下功能難以發揮,彰化又不像外縣市有很多民間團體在關注高關懷學生,他發現「彰化這一塊非常需要幫忙!」

過去有些學校設立探索班,是「減少學生在原班吵」。但戴維仁認為探索班的輔導工作可以做更多。這幾年他利用第一線教學經驗,結合外界專業資源,為大同探索班創新開發許多課程活動,以下是他以第一人稱,分享經營探索班的想法:

彰化從以前到現在都很注重升學,過去,學校若通報有中輟生,校長可能要被叫去議會質詢。大多數中輟生被選擇性的看不見。也並不是大多數學校都有探索班,因為少子化時代,即便校內這個業務做得好,也不能貼紅榜啊。對外招生說明時,不可能宣傳廣告這個班的成效。

我剛好學輔導,對中輟生輔導這一塊有點想法,剛好又有彰師大之前的教授願意協助嘗試很多創新做法,(中輟生業務)一做就做了17年。

2001年畢業後我分發到大村國中,許多學校規劃中輟生活動,是安排小孩去聽無聊的演講。那時還有學校會在活動紅布條上寫「中輟生輔導」,代表當時教育體系對中輟生輔導是沒有概念的。

對這群孩子來說,說教已經夠多了,演講幫不了他們,他們體力旺盛,我想乾脆來做探索、體驗教育。後來做為期兩個月的體驗教育,我們請遊覽車,到彰化各校像載客人一樣的去載學生,載到縣內攀岩場,做一整天的體驗活動。還要找替代役男幫忙維持秩序,因為40個孩子都是高能量的,彼此很容易看不順眼,休息時間在廁所就打起來了。

體驗活動最後挑戰拉長做兩天一夜過夜的活動,他們從一開始看不順眼,到慢慢開始講話,度過衝突期,可以共處。後來結業式最後一個晚上,我們以為他們度過衝突期,辦得很成功,沒想到下午他們在後山把一個小孩打成內傷。打架事件讓我很挫折,經驗還不夠,隔年還是不斷想辦法換個方式,試試新做法,像是帶孩子爬玉山,並建立一個跨單位的中輟生資源平台。

讓低成就孩子擁有成功高峰經驗

做高關懷學生的輔導,活動是表面,真正想帶給他們的是背後的反思,以及他們人生中比較缺乏的成功高峰經驗。像我自己也去攀岩,在上面卡了很久,後來因為考慮到面子問題(笑),不小心被我爬上去,那個對我來說就是高峰經驗,我卡住、但是我克服了,以後我遇到困難、可能會回想起這個經驗。

體驗活動我找來許多輔導專業背景的老師幫忙帶隊,在活動中觀察孩子的性格、人際、學習狀況,晚上才有機會深入與他們「工作」(深談)。因為你平常要跟他們談問題很難,要他們去回想、去陳述也都不簡單。體驗活動中,老師不是叫學生去做、自己在旁邊納涼,我們是如實的陪伴他們經歷這些活動,活動後的反思討論,才能真正連結到生活跟內心層面。

平常在校內,這些孩子是會讓老師感到困擾的,因為不知道怎麼面對他們。有些人會覺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反正這群孩子沒救了,不如把力氣放在有用的學生身上。看見這樣的現況讓我覺得很遺憾與生氣,教育不應該是這樣!後來2008年就決定和一樣是彰師大輔導諮商系畢業,跟我有相同感觸與想法的許文濱老師成立海星少年關懷協會。

▲ 大同探索班的咖啡課程是媒介,讓學生透過學泡咖啡,想挑戰與他人分享咖啡的目標,引發學習的熱情與興趣。黃建賓攝

家庭、體制難以改變,成立協會及早伸援手

成立海星,本來很想做情節嚴重(已觸法)的孩子,但是家庭的改變很有限。因此海星想從孩子愈小做起越好。家庭長久以來有問題、在教室內無法學習的孩子,其實小學5~6年級就看得出來了,但是許多有形無形的困難,例如有些國一才接觸孩子的老師認為,不要那麼早幫孩子斷定他們無心學習,還可以再努力看看,或是家長不希望孩子被貼標籤,因此無法及早介入。我自己是覺得介入時機很重要。總是想著做多少、算多少,沒有預期孩子一定要有哪些改變。能陪伴到多久也不一定。

為什麼特別想關注這群孩子?有些老師是因為過去有類似經驗,像是臺東陳爸、我的偶像謝智謀老師。但這些孩子實在跟我自己的生命經驗落差太大了。我成長在一個和樂的公教家庭,生活平順美滿,以前放學回家,媽媽就會準備好點心、晚餐等著我們,太陽下山、我就會趕快想回家。但是這些孩子們的生命經驗讓我完全無法想像,他們不會想回家,即使回家也是空蕩蕩的沒半個人,家人不知道去哪裡,晚餐呢?自己想辦法吧!除了訝異於「怎麼會有人的家庭是這樣子」之外,我更了解孩子的生命經驗後,也更想幫他們做點什麼。

說到底,探索班孩子最需要的,或許不是課程或專業,就是扎扎實實的陪伴。專業講太多沒有用,要孩子一個禮拜到輔導室談一次,倒不如像陳爸那樣天天的陪。

★教育新知不漏接!立即加入教育家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