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市光榮國中老師劉美君 當學生的麥田捕手

12國教上路了,也就是宣示:國中的學習不等於追求考試分數!對學校老師而言,輔導「升學」很有經驗也很有方向,但要輔導「生涯」卻顯得困難。

劉美君與現任教國文班的學生

一班三十名學生,超過十個來自單親;三名隔代教養;這班不是特例,而是常態。大時代改變了家庭的樣貌。從與孩子相處時間多於家人的老師來看,家庭如何影響學生?老師如何提供支持的力量?

劉美君,新北市三重光榮國中國文老師。十一年教師生涯中,她在台北市、屏東縣、高雄市、新北市任教過。去年她任教的班級,三分之一學生來自單親家庭、一半以上學生需要特殊照顧……愈來愈紊亂、多元的家庭型態,讓劉美君極為震撼。

雖然教師的工作愈來愈具有挑戰,但喜歡小孩的她仍然相信:如果老師給予足夠的支持,就能幫助孩子度過生命的難關。

去年我帶畢業的班,班上有三十個學生。其中一半以上學生需要特別照顧:單親家庭超過十戶、三個學生每次午餐費及學費都繳不出來、四個新住民的孩子、三個學生家裡是隔代教養。然而,我們班的情況並不特殊,學校其他班也是如此。

這些家庭較特殊的學生,也可以有好表現,就看主要照顧者是不是負起責任。班上四個新住民的孩子,有兩個表現極差,生活懶散、課業成績墊底;另外兩人,課業及生活常規表現佳,個性也很開朗,其中一個還考上建中。這兩個學生的媽媽都很關心孩子,在台灣也有不錯的工作,都是有自信的人。

同樣是隔代教養,孩子被對待的方式也有天壤之別。班上的隔代教養分兩種狀況:如果父母為了打拚生計將孩子托給阿公阿嬤,賺的錢可支付孩子生活所需、安親班及補習班費用,孩子基本上都很穩定。比較糟的情況,是父母逃避責任,把孩子丟給長輩後不聞不問,也從未拿錢回家;阿公阿嬤一個月領三千元津貼、靠拾荒度日,想到就抱怨,孩子也懷著怨懟的心成長。

家庭樣貌的改變,導致某些孩子對性特別好奇,對家庭的想像也不同於以往。有個單親學生,雖然父母已經離婚,但沒有能力再另找住所,依然住在同一屋簷下;且各自帶著男女朋友同住,一間房子裡住了兩對大人。

孩子的聯絡簿常常不是父母簽的,當我問起他會說:「是阿姨(爸爸的女朋友)簽的。」這「阿姨」三年來換過好多個,我必須搞清楚現在簽名的是誰。

雖然我們班有一半以上需花更多心力照顧的孩子,但這樣的比例並不特別。光榮國中在新北市算是中型學校,升學率也居中,學校每班學生的樣態和我們班大同小異。

當家庭支持不夠,孩子就會去閒晃,一晃就會晃出許多問題。如果孩子喜歡來學校,在外晃蕩時間變少,出問題的機會就小。所以我寧可幫孩子繳費,讓他放學後和寒暑假來學校上輔導課。學生在外面晃,我很難掌控他會遇到什麼樣的人。

我覺得,國中階段的孩子,超過二十天就會長到你無法想像的狀態。所以在漫長的寒暑假,除了輔導課可以看到孩子之外;沒上課時,我也會每天打電話去五個學生家,和孩子及家長聊,聊學生上學期狀況和升學想法、聊我下學期的規劃。即使家裡沒有大人,我至少要找到孩子。有些孩子長時間待網咖,我就去網咖找他。孩子看到我會很尷尬,我跟他說:「老師肚子餓了,一起去吃個飯吧!」總要讓孩子知道,有人在乎他在幹嘛。

當老師的過程中,我常常震撼於學生的處境。但說真的,學生給我的震撼沒有家庭來得大:有憂鬱症的孩子通常伴隨憂鬱症的家長或家庭環境,所以不能只看孩子現在的樣子,必須回溯到家庭去找原因。當發現孩子割腕,他不只有這個傷口而已,把袖子往上拉,還有好多好多傷口。

這些十三、十四歲的國中生,要面對這麼多壓力,升學的、家庭的,其實心裡很苦。如果老師有能力多做一點,孩子也會比較有能量度過生命難關。

劉美君認為,要掌握國中孩子的生活,老師必須花很多心力。她每天坐在一個學生旁邊吃午餐,寒暑假打電話給學生聊生活近況,真正走入學生的生活。

如果孩子喜歡來學校,在外晃蕩時間變少,出問題的機會就小。

「我希望能終日守護在懸崖的麥田邊緣;接著只顧玩耍而跑近懸崖的小孩,以免他們發生危險。」——《麥田捕手》

教學小錦囊--看緊每一個學生

剛當老師時,劉美君不喜歡讓家長知道我的電話,總覺得老師應保有一點私人的空間。有一年,班上一個隔代教養、跟阿公相依為命的學生,臉色蒼白的來學校。

原來前一晚阿公過世,家裡沒大人,他也聯絡不上媽媽,就面對阿公的遺體度過長夜,整個人恐慌到極點。那次之後,劉美君申請了一個號碼給學生,這支電話永遠開著,裡面輸入每屆每個學生的電話。

劉美君強調,特別有狀況的孩子,他爸爸媽媽、阿公阿嬤、某個親戚的電話,一應俱全,有緊急狀況可以馬上找到人。在國中階段,孩子跟我們相處的時間遠超過跟父母,甚至可能跟我比跟父母更親近,我對孩子是有責任的。

接新班開學前,我把學生名字、照片模樣都記好了,利用暑假打一輪電話,跟家長聯繫。有時候從那通電話,就知道學生家裡的大概狀況。像某通電話裡我問爸爸,孩子為什麼會跨學區來就讀?爸爸說:「我不了解啦,你跟他媽媽講啦!都是他媽媽在管他的生活。」我就知道將來要找誰才有用。

資料來源: 2011-03親子天下雜誌22期

★教育新知不漏接!立即加入教育家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