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柵高工機械科教師楊弘意:7-11教師,與金牌國手點亮木柵街頭的夜

▲ 光是兩小時的工廠實習課間,楊弘意就集合全班至示範機前超過六次,深怕哪個步驟學生學得不清楚。曾千倚攝

刻意壓抑選手金牌光環,睡學校、倒垃圾、守工廠,學生跟在強調身教言教的教師身旁,隨時接收眼神。小徒弟身段柔軟、謙虛,完全看不出眼前是位金牌選手。而他的「師傅」就是107年師鐸獎最年輕得主、木柵高工機械科國手的幕後推手楊弘意。

走過一排教室與工廠交錯的筆直長廊,還未踏入校內實習工廠,便能聽見轟隆隆的馬達聲響。初進工廠,濃濃的機油味竄進鼻腔,還得面對焊接四濺火花、切削噴飛鐵屑的情境。不過學生各個泰然自若,持續專注地操作著車床,耗費腦力在零件製圖拆解上。只要木柵高工機械科老師楊弘意的一個指令、一個眼神,這群孩子便井然有序地圍在示範桌前,看著老師如何轉換車床零件寬距的設定數據。

32歲的楊弘意老師,從事教職第六年,就在107年以最年輕教師之姿,榮獲師鐸獎。為了指導木柵高工第一位機械科國手左孟民出國培訓,不但尋求廠商贊助,還自掏腰包到戶頭僅存3千元。甚至每日徹夜和選手練習,成為校長口中那位全年無休的「7-11老師」。他底下的常勝軍無數,指導超過30位技能選手,贏得30多面獎牌,像是全國技能競賽、全國工業類科學生技藝競賽、全國小論文寫作競賽等等。

楊弘意作為技能國手的幕後推手,也不忘提升平時的教學品質,融入創新教育並照顧學習落差。在實習課,楊弘意用流行玩意的設計製作,把指尖陀螺和手機保護殼,都搬進課程裡頭,運用相同的加工技巧,取代證照考試中的零件實作;在課堂課,他也為學生改造課本,自製圖解講義,取代課本繁瑣難懂的字彙解釋,「從自身學習經驗出發,關注後段班的孩子」楊弘意說。

一塊鐵改變了老師眼中的頭痛人物

楊弘意是機械科出身,也曾面對學科與升學至上的社會壓力。很難看出來,眼前時刻講求紀律、重視教學細節、就連親師擁抱也只有獲獎一刻的楊弘意,在國中時曾有著一頭金髮、七個耳洞、翹課出入撞球館,各式違反校規的模樣行為,也無疑成了「老師眼中的頭痛人物」,始終得不到升學班教師的鼓勵認可。

懸在學習崖上的楊弘意讀起高職,意外因為一塊鐵,找回學習成就感。改變態度認知的影響源頭,來自高職教師的課堂鼓勵:「你不錯,你怎麼會那麼厲害」,實習老師讚許楊弘意手很巧、有天賦,初學就能將鐵塊一分為二,且切得筆直,更帶領他「拜師學藝」,找到選手教練,一路從邊緣少年轉變成替補國手。

「講話少一點,做得多一點」,楊弘意說,教練對他的教學模式影響很深。教練話不多,但行動卻展現滿滿關懷。他回憶高三比賽集訓時期,教練捨不得學生挨餓,總待楊弘意練習告一段落,才當面遞上自己的便當:「要記得吃飯」。「知道有一個老師默默關心我,這讓我在訓練的時候有很大的安定感,」楊弘意說。

▲ 楊弘意(右)和學生左孟民(左)合影,楊弘意尷尬笑說,過去少有勾肩搭背,多是嚴格指導技能精進。曾千倚攝

現在的楊弘意也成為選手教練,秉持相同「純樸性格」,將「過去未完成的夢想,讓學生去完成」。楊弘意積極爭取選手參賽機會,訂定培訓排程;也在廠房裡頭,用辦公隔間屏風,隔出約十坪大小的練習空間,與選手一起渡過備賽生活。左孟民說,老師在賽前幾乎每天和選手留校練習比賽題目到凌晨都還未結束,也常「到了晚上還要接很多廠商、材料商的電話」,更笑說:「我們都是這間學校除了警衛最後回家的人」。

總把「習慣優秀,就會越優秀」掛在口中的楊弘意也反覆強調,他要的不是培養學生成為「匠人」,希望學生能在高職畢業後,繼續鑽研學理知識,擁有技術之外的設計思維,成為具有創新研發力的人,「才能撕去社會給予的技職標籤,」楊弘意說。

★教育新知不漏接!立即加入教育家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