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大登臺 重返日治時期新劇運動浪潮

《新時代大登臺》日治時期新劇運動浪潮展

在資訊爆炸的現代,很難想像早期人們要獲得新知有多麼不容易,尤其在1920年代日治時期的臺灣,有一群知識分子努力透過近代的話劇形式,引進世界思潮、推廣文化向上理念,同時還得面對日本警察的取締。而這個場景,如今在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重現,完整呈現臺灣「新劇」發展史,帶領民眾進一步瞭解臺灣新文化運動的精神與內涵。

百年前新劇登臺 文化大拚場

1920年代,海外求學的臺灣知識分子接觸了日本近代戲劇運動及當時中國的新劇,並將近代劇的演出方式引入臺灣。它不同於當時流行的歌仔戲、南北管與布袋戲用歌舞演故事,而是透過寫實的話劇對白,傳達改革理念,尤其推動臺灣新文化運動不遺餘力的重要團體「臺灣文化協會」,更將其視為一種發聲管道。這一類透過戲劇傳遞新觀念、追求新文化的戲劇,就被稱為「新劇」或「文化劇」。

當時新文化運動浪潮的風起雲湧,新舊思潮的競合角力出現在各個面向,新劇舊劇之間互別苗頭,不僅是舞臺上的競逐,也映射出當時社會上新舊文化大拚場的時代樣貌。為了讓民眾感知百年前後的時空背景差異,展覽特別復刻了當時的劇場環境,製作了情境演出,描繪日治時期新劇在臺灣社會的實際樣貌,連坐在後面的日本警察大人都維妙維肖,當劇情開始批評政府或社會現況時,他就會對著臺上的人大喊:「中止!」

新劇演出歷史現場還原,參觀者可以體驗觀戲的感覺。

警察大人坐在後方,針對不合宜的內容,發出「中止」的命令。

時光倒流百年 重溫其人其物其事

受到五四運動的反傳統思潮影響,這群關心社會的知識分子們在引進新觀念之餘,也強調要以「新」除「舊」,他們認為歌仔戲的內容淫褻,應該要被取代,帶給民眾文明的新觀念。然而,因新劇條件的不成熟與殖民政府的干預下,新劇最終未能發展成熟,無法顛覆當時最受民眾歡迎的歌仔戲。

在展場一隅,除了介紹知識分子對歌仔戲的批評之外,也設計了趣味的鋼珠小道具。鋼珠就代表觀眾,在歌仔戲的舞臺下,聚集了數百顆鋼珠,若操作新劇的磁吸手柄,可以吸引一些鋼珠過來,但數量遠不及歌仔戲,反映了當時新舊之爭的狀況。

操作新劇的磁吸手柄,可以吸引一些鋼珠過來,但數量遠不及歌仔戲。

當然,展場也沒忽略新劇的起源地——大稻埕,當年的新舞臺、永樂座等重要場所,也可以在此看到今昔對照的樣貌。而當年文協成員曾經演出過的新劇劇本,也特別邀請知名演員陳竹昇錄音演出,民眾在展場只要拿起話筒,就能輕鬆理解當時演出的劇情內涵,還可以買一張票,猜猜當時的票價,並下載到手機裡,兼具知性與趣味。本次特展也特別展出當年新劇重要創作者歐劍窗的相關文物,透過前人的貼身用品遙想當年創作情懷。

展場特別設置一區,作為大稻埕新劇據點的今昔對比。

下載到手機裡的票券。

臺灣新劇運動的人與事,猶如日治時期黑夜中努力展演的流星,遠方的我們只能看見悄然滑過的細微亮光。在最後的大地遊戲中,收集了流星們的故事,透過不同的選項,穿越每位創作者的新劇人生,而最知名的新劇《閹雞》也在此場景重現。多面向的展示體驗,以深入淺出的方式,描繪流星們的歷史軌跡,有興趣的朋友們,不妨抽空前往,身歷其境進入日治時期臺灣承載著理想與浪漫的新劇運動文化浪潮。

最後的大地遊戲透過不同的選項,讓觀者穿越每位創作者的新劇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