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教育創新100名單出爐|專題式學習路上老師做陪跑者伴學生探究真實世界

在親子天下第五屆「教育創新100」上百件提案中,看到更多跨域課程與貼近真實世界的專案,多位評審仍提醒教學者多放手,讓學生形成自己有感、想解決的問題。

參與「教育創新100」決選的教育工作者們在限定五分鐘的簡報時間內使出渾身解數,分享師生精采學習歷程。攝影:黃建賓

走過疫情震盪,親子天下展開第五屆「教育創新100」,以「向真實世界學習」為題,並以「專題式學習」為主要路徑,募集一百個教育創新提案。

本屆徵選熱度未減,共收到近三五〇組報名,歷經兩週初審,五月初,親子天下邀請學界、教育新創界共十位評審進行決選,用三個整天密集面試入選的一二六組團隊,各組用簡報、圖卡、行動劇⋯⋯多種形式展現師生走過的學習歷程。

本屆最終入選團隊包含公私立學校七十二組、非營利組織八組、實驗學校十組、社會企業或一般企業五組、政府機構與公部門五組。決選會上評審看見教育現場的動能,另外,有三道觀察與提醒:

提醒1:讓學生形成自己真正有感的問題

「我們學校靠近南科火車站,防疫期間,剛開始沒有看到很好的方式測量體溫能避免人員接觸,所以我們就設計了可以自動偵測體溫的機器人,」南科實中是評審會上少見有學生隨老師同行的團隊,高一生面對評審之一、師大教育系教授陳佩英的提問,真誠分享學習歷程,反映課程培養學生對生活、環境的敏感度。

「哪些問題或解決方案是學生提出的?」「課程中師生關係如何?」評審多次對面試團隊拋出提問,因為從學習者為中心展開探究旅程,是專題式學習的核心。

鑽研專題式學習的昶心蒙特梭利實驗教育機構創辦人張淑玲觀察,評審過程看到許多「專題」,較少看到「問題」,老師太急著給學生應該關注的議題與科技工具,她建議能試著把問題意識的主導權還回學生,並說:「當問題是學生真實想解決的,他們會窮盡方法,老師反而是『陪跑者』,未必知道最後會跑出什麼樣的方案,」但學習會更深刻。

提醒2:老師從學習的指導者成為協作者

所有入圍學校皆是專題式學習的先行者,以做中學推進嶄新的教學經驗,這背後除了需要團隊、外部資源協作,老師也必須成為學習者。誠致教育基金會董事長李吉仁表示,儘管初接觸專題式學習的學生需要明確學習鷹架導引,但隨著學生專題歷練增加,老師應能更大膽的放手,讓學習者主動探究。

擔任評審的臺灣國際教育資源網學會理事長陳劍涵指出,專題式學習提供學生試誤機會,藉此看到學習者的多元展現與反思。老師的角色能從指導者轉換為學習的「協作者」,支持學生探究,並在學生遇挫折時給予適當的引導與鼓勵。

提醒3:關心社區與永續議題需長期累積

大甲獅頭文化、八斗子社區文史……多組團隊關注到下一代「不認識社區、不認同家鄉」的現況,連結社區發展課程。擔任評審的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焦傳金看見在地課程的多樣性,當中優質並具永續性的課程多需長年耕耘、與居民建立信任感,老師也從中累積經驗與知識,讓教學更有厚度。

擔任評審的瑩光教育協會創辦人藍偉瑩肯定本屆入選團隊多能促進大家對於區域或世界的關注,也進一步嘗試連結永續發展教育,她也建議老師們能朝社群、團隊方式發展課程,讓課程走得更長久,彼此也能相互激盪。

今年體制內學校報名者占比創歷屆新高,但投入創新教學的老師面對的阻力仍不少。多數國中團隊被評審問到發展專題學習後,學生在學科學習有什麼改變?很多老師坦承曾被同事質疑「會影響學科學習,拉低學科分數」。但若把時間拉長,隨著課程進行,分別有國中小團隊表示學生學力評量提升,會考成績減C增A。

連續五屆擔任評審的《親子天下》總編輯陳雅慧分析,這是因為學生學習動機提升,知道為何而學,相信知識能解決真實問題,並說:「我們當然不是回到傳統會考成績進展來評量教育創新的成效,但看到老師分享時因著提到學生改變而感動哽咽,也很想讓更多教育工作者知道,大家都不孤單。」

教育現場有一道道待突破的難題,專題式學習或許能開啟一道學習新路,點燃更多教與學的熱情。